
一圈,哥们,就一圈。
维斯塔潘那台红牛RB-N神车在奥斯汀赛道上跑完那1分32秒510的单圈后,我嘴里叼着的那根笔差点没掉下来。
这哪是开F1啊,这分明是开了“上帝模式”在玩《F1 25》游戏,赛车线都懒得踩了,直接就锁定了杆位。
然后,人家就优哉游哉地回了P房,留下一堆人在赛道上吃灰,那感觉就像武林盟主上台,一招没出,只是瞪了各路豪杰一眼,大伙儿就纷纷抱拳:“是在下输了。”
整个Q3乱成一锅粥,汉密尔ton在一号弯差点把自己“快递”出去,勒克莱尔更是跳了一段华丽的赛道华尔兹,好悬没把自己转晕。
人人都在榨干轮胎最后一丝抓地力,跟自己的赛车斗智斗勇。
结果呢?
维斯塔潘甚至因为车队犯了个低级失误没赶上最后一个飞行圈,他本人好像也没多在乎。
这种云淡风轻,比那个快得不讲理的圈速本身,更让人觉得恐怖,这已经不是凡人级别的比赛了。
这时候镜头切给皮亚斯特里,多讽刺。
第六,一个对别人来说还不错的成绩,但对他,那个顶着“维斯塔潘准接班人”帽子,这个赛季一度领跑积分榜的澳洲天才来说,简直就是贴在脸上的不及格成绩单。
他脸上那种混杂着“我真不知道哪儿慢了”的迷茫和一点点不甘,比任何赛后数据分析都来得真实。
说实话,旁边他的队友诺里斯,那个P2的成绩,看起来才更像是迈凯伦现在真正的大腿,硬生生把赛车开到了不属于它的位置。
所以,这事儿就怪了。
难道天才的剧本里,这么快就写进了“撞墙期”这三个字?
有人甩锅给冲刺赛,说他和诺里斯那一下亲密接触,肯定把车给干出内伤了。
这话听着有道理,F1赛车金贵得跟林黛玉似的,吹阵风都可能闹情绪。
但把所有问题都赖给一次碰撞,是不是也太小瞧这位从F3、F2一路屠榜上来的“天选之子”了?
他Q2也就排第八,那可不是一惊一乍的失常,是持续性的挣扎。
围场里从来就不缺“下一个谁谁谁”,但从天才到巨星那条路,铺的不是红毯,是玻璃渣。
想当年维斯塔潘刚出道,不也是个愣头青,外号“疯狂的麦克斯”,赛道上横冲直撞,得罪的人能凑一桌麻将。
可红牛给了他足够多的时间和赛车去犯错,让他自己从一次次撞车里把天赋磨成了手术刀般的精准。
他学会了怎么在时速三百公里的时候让心跳保持平稳,怎么把赛车的暴躁脾气转化成赛道上的优势。
反观皮亚斯特里,他的路太顺了。
顺得就像一部爽文小说,主角一路开挂,没遇到过什么像样的反派。
这种成长是快,但也让他缺少了在逆风局里咬牙翻盘的经验。
F1这个地方,最不缺的就是压力。
当全世界都用维斯塔潘的标准来要求你时,你还能不能像个菜鸟一样,允许自己犯错,允许自己慢下来?
当你的队友,那个跟你穿着同样赛车服的人,表现得比你更亮眼时,心里那杆秤还能不能端平?
这场排位赛,有太多这种藏在名次下面的小故事了。
Q1那位哈贾尔小哥,猴急地把自己挂墙上,用一台几乎报废的赛车给所有新人上了一课:F1不是你家后院,油门不能瞎踩。
梅奔寄予厚望的安东内利,也在榜首位置上体验了不到一分钟的快感,就被现实无情地打了脸。
每一个细节都在告诉我们,这里就是赛车运动的珠穆朗玛峰,氧气稀薄,一步踏错就是万丈深渊。
说回皮亚斯特里这次“掉队”。
我觉得这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,变成了一场心理战。
他现在要面对的,已经不是如何把车开快那么简单了。
他要面对的是外界的捧杀,是队友的强势,更是自己内心深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怀疑。
这次小小的滑铁卢,究竟是一次偶然的颠簸,还是他那条过于平坦的冠军之路上,终于出现的一道裂缝?
周日的正赛,恐怕才是真正的答案揭晓时刻。
当五盏红灯熄灭,那才是真刀真枪的开始。
你们说,皮亚斯特里这小子能在正赛里上演一出“王子复仇记”吗?
还是说,奥斯汀的牛仔帽,注定又得戴在那个荷兰人的头上?
评论区交给大家了,键盘“车神”们,开整。
加杠杆炒股票.配资投资平台.股市五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